close

image_book  

 

  永遠,我永遠也忘不了這個夜晚,集中營的初夜讓我的一生變成漫漫長夜,並且重重鎖上。

  我永遠也忘不了那些煙霧。

  我永遠也忘不了那些小孩的臉龐,他們的身體在靜謐的藍空下變成一縷輕煙。

  我永遠也忘不了那些火焰,它將一輩子蠶食我的信仰。

  我永遠也忘不了那些寂寥的夜晚,它們讓我永久喪失生存的慾念。

  我永遠也忘不了這些瞬間,它們扼殺我的上帝和我的靈魂,讓我的夢想化成荒漠。

  我永遠也忘不了這些,即使我註定活得跟上帝一樣蒼老,我永遠也忘不了。

  永遠。

 

  這是一本不適合在晚上看的書。

  

  因為它遠比黑夜還要黑,它所記錄的是地獄,是作者埃利˙維瑟爾(Elie Wiesel)經歷過的人間煉獄,由人們所組成,迫害人們的地獄。它的分量輕薄短小,紀錄的是維瑟爾在奧許維茲集中營度過的一年,從復活節開始,到下一個復活節,一年彷彿永夜,就像書本的封面一樣,是暗紅的火焰,吞噬著永遠的黑。

 

  本來想將它當作睡前讀物,因為維瑟爾將他的故事分為八夜,可以分八次看,但從午夜十二時三十分開始看,我完全停不下來,一口氣將它讀完時,甚至不到兩點。如此短促的時間,我讀過維瑟爾的故事,彷彿做了一場惡夢,就像一本小說,它的敘事平淡,卻令人由衷發寒。

 

  這周很熱,盛夏即將來臨的五月夜晚,第一次冷到不必開空調就可以入睡(不過其實根本也睡不著,我好像能一直聽到焚化爐中小孩的尖叫、小提琴手的貝多芬在監獄迴盪的聲音)

 

  對比《安妮的日記》帶著天真單純的可愛、《法蘭西組曲》小市民的小故事點綴,作為集中營生還者的維瑟爾的故事,遠比這些書本薄,敘述精簡,留白卻有如黑洞,將讀者不斷吸入那個世界:蓋世太保所掌控的集中營,比畜生還不如的猶太人,人性的考驗(丟棄父親與否?)還有,沒有吃飽,又有誰會想到復仇?

 

  太過殘忍的世界,會有人不願意去相信。譬如教堂執事拚了命回來告訴匈牙利的猶太人們,趕快逃,德國納粹要來了,他們殘殺猶太人,逼迫他們挖自己的墳,但沒人相信他,因為一切太過瘋狂,這是個講求人道的二十世紀呢。

 

  維瑟爾和家人有多次的機會逃離集中營,遠赴巴勒斯坦,逃離葬送的列車、逃離焚化爐,逃離蓋世太保,但這是「一個人的故事」,現實是,他不斷錯過選擇機會,在那些暗無天日的日子,最後,他甚至無法挺身保護父親,就連到別的機會也沒有,他選擇略過父親的呼喊,睡醒後,身邊已經換人了......

 

  維瑟爾的文字樸實,簡單直白,可以看到一個十五、六歲的少年,如何從篤信上帝,到上帝已死,如何從緊握父親的手,到最後選擇閉眼不看。不比一般敘述二戰納粹德國的書籍,在書中,我看到他對於蓋世太保如何恐懼,對其他人如何鄙夷,但是說恨?不,已經虛弱到無法再恨,就算解放後、獲救後,他們第一個想的也是吃飽、睡飽,而非立刻向殺父殺母仇人報仇。

 

  我們重為自由人的第一個動作是撲向食物。我們只想吃,不想復仇雪恨,也沒想到父母雙親。只想著麵包。

 

  看來報仇也是要在生理需求滿足了,才有辦法想到的事啊。  

 

  另外,從文句中穿插的括號,則是事隔多年後回首少年時的自己,以及家人,最真實的心境。我認為維瑟爾寫作這本書(也可能是因為中譯本,比較簡潔有力)時他藏起了不少想法心性,只有在偶然的括號,才能知道他真實的想法。

 

  譬如當納粹命猶太人繡上黃五星,維瑟爾的父親說了

 

  「黃五星?那又怎樣,不會要人命......」(可憐的父親,你死於什麼原因?)

 

  又或者是事隔多年,與集中營中相識的少女再會......

 

  最後,維瑟爾的父母與小妹死於集中營(母親與小妹大概是送進集中營的第一晚就死了)他與兩位姊姊的重逢在書中並無多著墨,故事僅只於父親死後,行屍走肉般的維瑟爾如何度過最後四個月,都是輕輕帶過。

 

  不再鉅細靡遺,畢竟回想過往,他的腦中或許也是一片空白吧?在那太陽彷彿永遠不會升起的日子,在地獄,在呼喊上帝卻得不到回應的世界。

 

  鏡子深處,有個殭屍凝視著我。

  他的目光或在我的眼睛裡,再也離不開我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écile 的頭像
    Cécile

    Je suis là, comme je l'ai rêvé

    Céc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