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getImage  

(圖片來源自博客來)

 

  這是寒假,給自己的功課之ㄧ。因為上學期學了一點點點的德文,為了讓自己有恆心繼續下去(雖然目前暫無必要了)就借了這本德國小說來看,這是繼《格林童話》系列後,第二次閱讀的德文翻譯本。

 

  這位作者是徐林克(Bernhard Schlink),比較有名的作品應該是《我願意為妳朗讀》(電影《為愛朗讀》)這是他在那本作品後的另一個著作,以古希臘史詩《奧德賽》為底本,寫出的關於一個戰後(1945)出生的男孩,從祖父母留下的一部作品中,窺探自己父親過往及尋找父親的故事,在此寫上書背簡介來湊字數

 

  

  從小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彼得從未見過在戰場上陣亡的父親,童年的記憶就是在祖父母家度過的無數漫長假期,以及一部「士兵還鄉」的故事。那是關於二次大戰時某個德國士兵逃離蘇俄戰俘營,經歷各種冒險,多年後終於返鄉的故事,然而故事最後那幾頁卻不見了。

  懷著對故事結局的好奇與疑惑,彼得逐漸告別了童年,也暫停了對最後那幾頁的瘋狂追尋。他拿到了博士學位、有女友與剛出生的兒子,更經歷了盲目地逃開一切、流浪美國又重回德國的漂泊,然而,「士兵還鄉」的故事始終都在他的心上徘徊不去。

  偶然間,他發現那個士兵的家鄉竟然正是他一直以來所居住的城市,而那棟屋子就在觸手可及之處!重拾好奇的彼得,決定從那棟屋子開始探訪,沒想到命運卻因此而改變──他愛上了屋子裡的女人,更發現了和父親相關的秘密,同時彼得也確信,那部「士兵還鄉」小說的作者就是他的父親!

  對自己的身世之謎、對父親的好奇與思念,讓彼得決定再次放下一切,離開家鄉,遠赴美國。只是這一次,他的離去並非逃避,而是為了回歸自己內心的「故鄉」……

  德國文壇大師徐林克,繼膾炙人口的經典名作《我願意為妳朗讀》後,睽違十一年,終於再次以優雅透澈的文字,構築出一個精鍊巧妙的故事迷宮。全書充滿著懸疑小說的氣氛,透過主角的自我追尋之旅,深刻地呈現出愛的美好與痛楚,以及對生命本質的探索,猶如現代版的《奧德賽》史詩,讓人不安之餘,更引人深思。

 

  記得當初在圖書館挑上這本書的原因很簡單,因為看起來很薄,而且我有聽過《為愛朗讀》,想說既然有口碑的話應該不會太雷吧(實在看過太多翻譯小說,看到最後不知所云雷到不行的,譬如暮o之城或哈o波特)而且作者也是法律系出生,甚至是柏林大學的法律教授,也擔任過法官,書中許多關於法哲學的敘述也可以引起部分的共鳴--當初是這樣想的。

 

  不過或許德國人的作品就是充滿德國人的風格?記得以前看過《德語課》(Deutschstunde),同樣是德國作家的齊格菲˙藍茨(Siegfried Lenz)其對於細節描述功力之高強,第一篇章完全不知道在講什麼!好啦......這應該是我自己的文學素養問題,但就是會覺得他描寫的太細,細到看完會很累,因為已經有點忘記前面講到哪裡了...更何況很少有可以用一天把一本小說看完的經驗,所以後來就放棄,只停留在第一章,不能算是看過一本德國小說Orz

 

  這本《歸鄉》也有一點點這樣的問題,因為是從男主角彼得的第一人稱寫作,關於他的想法、他的所見所聞,會描寫到很細緻的地步,再加上其中同時混雜彼得的真實經驗,以及他從祖父母、母親、鄰居父親等人之中聽到關於父親的敘述所做出的想像畫面,有時會看不懂這段的主旨,這時就要從時間點推敲,舉凡關於一、二戰的敘述大都是他的想像或是過去經歷的敘述。

 

  自己認為比較有趣的部份是,關於從蘇聯戰俘營逃回來的德軍青年的描寫。文中提到在二戰結束後,這類型〈歸鄉故事〉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,「但實際上根本沒有任何人成功」,從地圖上看就可以知道,以自己的雙腳從蘇聯逃回德國有多困難,更何況冰天雪地的,在溫暖台灣的我們可能較難以想像。另外,因為彼得的生活時序是從1945開始,所以他還經歷了兩德統一、跨過新時代的德國。

 

  雖然以他作為德國人大全體的想像或許有些偏頗,但這是我的入門(總不能拿格林童話作基底吧?)就像對於法國女人,我會拿艾蜜莉(《艾蜜莉的異想世界》)、《刺蝟的優雅》的女門房,來作基底;對於英國人則拿約翰˙華森或是榮恩˙衛斯理(沒辦法,相較之下他應該會更貼近一般的英國男孩)作為想像形象,這位彼得˙戴鮑爾就成為我對一般德國男性的想像藍圖。他認真、沒辦法理解莫名奇妙的玩笑、負責任、對愛執著、敬仰祖父母、講求公平、追求「正義」及「鐵則」、說謊會感到不自在(這個有點可愛),他對於《奧德賽》之於父親筆下的歸鄉故事,以及父親自己的故事,執著到甚至能先放下愛情,卻還是像個小男孩一樣地思慕戀人,時時刻刻擔心她不再舉起雙手迎接自己,還要以「愛情的生活例行公式」來確認對方的心意。雖然注重小細節的地方真的很令人煩躁,但這就是我眼中的德國男人形象(蓋章確認)而且看久就習慣了,其實滿可愛的啊。

 

  一直不太理解書背介紹時所言的的「優雅透徹」的文字,看完整本書後終於可以理解,其實這是一個人的某段生命歷程,可能就寫到他四十歲前這段時間,這其中他得到什麼?他找到父親的秘密了嗎?有什麼戲劇性發展?經歷了兩德統一的他看到什麼?Nothing,生命照過自己的,就像先前太陽花學運時我看過的一段話,其實自己就深陷歷史之中,是歷史的創造者之ㄧ,但這不代表兩德統一後東德或西德的生活會在一瞬間巨變,一夕之間西方資本主義充斥東德,或是一夕間東德人都懂了「憲法保障權利」之類的,沒有。

 

  一切都是循序漸進,在這個漸進過程裡,彼德同時尋訪一些他父親的故事,雖然最初這不是他的目的,他要的是父親所寫的歸鄉小說的結局,會尋找他父親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因為,當他想結婚時卻發現自己的名字和自己一直以為的名字不一樣!好個多事的戶政事務所人員!要在台灣早就被投訴了!(激動)噢對,如果對東西德剛統一時的學校教育有興趣的,這本書還描寫到關於東德學校大量招募西德教師,以及兩邊教師交流的情形,雖然這就是男主角和他的女朋友的工作,我相信依德國人實事求是的精神,這樣的描述也有相當可信程度,因為這不具有什麼戲劇張力,應該不是天馬行空寫出來的。

 

  雖說小說就是三分真實七分渲染,但這一部小說要說是渲染了七分,也太過平實,所以大部分的事情我都相信他是真的,至少在沒有能力求證以前。相較於寒假同樣閱讀的日本小說,夢枕貘的《陰陽師》系列,會覺得《歸鄉》真的很平淡,平淡到結尾,但就是這樣平白敘述的故事,才能看到某一代人心境,起承轉合。我認為彼得的經驗不是個案,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時代,在每一天光是能看到太陽就要感動流淚的時代,什麼都有可能。傳奇和英雄都起於動亂時代,那麼動亂時代後的渾沌時期呢?就是這本《歸鄉》所描述的了。

 

  小男孩找尋的終究不是父親,或許只是心目中,那個流浪數載,終於歸國的奧德修斯罷了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éc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